欧洲杯买球赛的app

学科建设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科建设 > 正文

兰州城市学院化学系"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重点学科建设概况
2016-09-08 15:42    点击:2245次    作者:    来源: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远性的基础建设工作,是高校学科建设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是学校优势和特色的集中体现,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核心环节,也是提高学校综合学术实力的基本保证。我系的“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被确定为学校首批A类重点学科之一以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以创建省级重点学科为第一目标,以省级重点实验室的标准开展实验室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基本条件建设、科研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动了本重点学科的建设。

一、队伍建设情况

经过一年的建设,目前,“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重点学科参与的研究人员有27人,基本情况如下:

“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重点学科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性别

出生

年月

年龄

最后学

/学位

毕业学校

职称

主要研究方向

李生英

1966.07

41

博士

西北师范大学

教授

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1963.08

44

博士

西北师范大学

教授

微波有机合成

张应年

1948.05

59

本科

西北师范大学

教授

天然有机产物

王桂良

1955.08

52

本科

兰州大学

教授

有机合成

张国福

1959.11

48

硕士

西北师范大学

教授

环境分析

陈明凯

1962.08

45

硕士

兰州大学

副教授

微波有机合成

1955.09

50

本科

西北师范大学

副教授

表面化学及计算化学

李康兰

1959.04

48

硕士

西北师范大学

高级实验师

有机合成

许世红

1966.07

41

硕士

中科院兰州化物所

副教授

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刘玲玲

1958.02

49

本科

西北师范大学

副教授

表面化学及计算化学

文婕英

1965.01

42

本科

四川师大

副教授

有机合成

常国华

1976.02

31

博士

中科院生态中心

副教授

环境化学

高天鹏

1964.12

43

博士

中科院生态中心

副教授

环境生态学

何丽

1973.11

34

硕士

兰州大学

讲师

电分析化学

霍彩霞

1973.05

34

硕士

西北师范大学

讲师

荧光分析

1966.04

41

本科

西北师范大学

实验师

绿色化学

吕亚娟

1965.03

42

硕士

兰州交通大学

实验师

水分析

1977.12

30

硕士

西北师范大学

讲师

高分子化学

朱彦荣

1976.09

31

硕士

西北师范大学

讲师

微波有机合成

1978.10

29

硕士

西北师范大学

讲师

生物学

王永红

1972.01

35

本科

大连理工大学

助教

无机化学

叶鹤林

1981.06

26

硕士

西北师范大学

助教

化工

魏云霞

1981.12

26

博士

兰州大学

助理实验师

环境科学

1981.10

26

硕士

西北师范大学

助理实验师

有机合成

1977.02

30

硕士

兰州大学

助理实验师

生物学

马明广

1976.04

31

硕士

西北师范大学

见习

环境化学

1983.01

24

硕士

兰州交通大学

见习

应用化学

  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含高级实验师)8人,讲师(含实验师)7人,助教(含助理实验师、见习人员)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硕士学位的15人,本科学历的7人;50岁以上的3人, 3550岁之间的11人,35岁以下的13人;他们的结构分析见下表:

“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重点学科研究人员队伍结构分析数据表

职称结构

职称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合计

人数

5

8

7

7

27

比例

18.52%

29.63%

25.93%

25.93%

100%

学历结构

学历

博士

硕士

大学

合计

人数

5

15

7

27

比例

18.52%

55.56%

25.93%

100%

年龄结构

年龄段

50岁以上

3550岁之间

35岁以下

合计

人数

3

11

13

27

比例

11.11%

40.74%

48.15%

100%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重点学科队伍呈现几个显著的特点:高职称比例较高,占研究人员总数的48.15%;高学历比例较高,占研究人员总数的74.08%;硕士以上学位的研究人员只占总数的31.25%;年龄结构较为合理,35岁以下的青年研究人员占研究人员总数的48.15%

  二、基本条件建设

  学科基本条件建设主要是指实验室、文献资料、信息网络等学科硬件条件建设和包括学科建设管理、学术氛围等软件建设。

  就“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而言,硬件条件建设的重点是实验室和文献资料的建设。几年来,我们利用学校投入的仪器设备费和重点学科建设费,根据重点学科发展方向,添置了一批较贵重的仪器和设备,总价值近100万余元。在办公场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今年我们积极申请已经建立了“微波有机合成研究室”、“纳米化学研究室”,拟建立“环境友好材料研究室”、“电化学研究室”和“天然植物药用成分开发研究室”等博士工作室,总面积为约200m2

  现有“可见紫外分光光谱仪”1台(日本岛津)、“红外光谱仪”1台(美国热电)、“荧光光谱仪” 1台(日本岛津)、“高压液相色谱仪” 1台(日本岛津)、“扫描探针显微镜”(广州本原)等高精密仪器和常规仪器。

  文献资料的建设上,今年在学校专项经费的支持下,我们重新建成了系图书资料室,加大了重点学科的有关资料的建设,增加了一级学术期刊的订阅,现有图书资料已达到10000册(含校图书馆资料)。这些研究室和实验室的建立及文献资料的建设,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申报科研项目、承担科研任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重点学科基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软件条件建设方面,为强化重点学科科研管理,促进重点学科科研从个体科研向群体科研的转变,发挥群体科研优势,我们加强了学术团队建设。分别成立了以博士、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纳米化学研究课题组”和“微波有机合成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由组长负责管理。课题组之间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组内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和研究进展分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对调动和发挥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科研成果

重点学科建设的本质和任务即是跟踪学科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向的科学研究活动。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大大地激发了教师们搞科研的热情。

1. 发表学术论文

一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1余篇,其中在SCISCIE检索刊物上合作发表学术论文3篇,核心刊物1篇,国际会议论文4篇。在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年会上提交论文20篇。论文题录如下:

[1] 李生英, 高锦章, 何丽, 王永红, 杨武, 杨燕茹. PTh/ZnO复合纳米粉的固相合成及其光谱特性, 无机化学学报, 2007, 23(2), 291-294. SCIE

[2] GAO Jinzhang, LI Shengying, YANG Wu, ZHAO Guohu, BO Lili and SONG Li. Preparation an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PANI/TiO2 composite film, Rare Metals, 2007, 26(1), 1-7. SCIE

[3] Jinzhang Gao, Shengying Li, Wu Yang, Gang Ni and Lili Bo. Synthesis of PANI/TiO2–Fe3+ nanocom- posite and its photocatalytic property,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07, 42(9), 3190-3196. SCI

[4] 李生英, 徐飞, 王永红, 许世红, 何丽. 微波辐射下CeO2纳米粉末的制备及表征, 稀土, 2007, 28(5): 112-114 (核心)

[5] 李生英, 魏云霞, 马明广, 高锦章, 杨武. PPy/SnO2/CA纳米复合膜的制备及光催化合成PMMA的研究 [J], 第六届中国国际纳米科技研讨会论文集, 成都, 2007, 265. ISTP

[6] Shengying Li, Lijun He, Yunxia Wei, Yonghong Wang. Solid-phas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PE Plastic by PTh/ZnO Nanocomposite, 8th ISGCC, Beijing, 2007, 101-102. ISTP

[7] Lin Bai, Jin-Xian Wang. Palladium-Catalyzed Coupling Reaction of Aryl Halides with Sodium Tetraphenylborate in Water by Focused Microwave Irradiation, 8th ISGCC, Beijing, 2007, 103-104. ISTP

[8] Lin BAI, Li Zhang, Minkai Chen, Jieying We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ynthesis of Novel Fluorinated Naphthoic Acid Ester Liquid Crystal Material by Focused Microwave Irradiation, 8th ISGCC, Beijing, 2007, 105-106. ISTP

[9] 白林. 微波促进取代苯甲酸苄酯类化合物的无溶剂合成, 甘肃科学学报200719(3), 54-56

[10] 吕亚娟, 白林. 氨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的绿色化研究, 化学教育200728(5)50, 56.

[11] 吕亚娟,王晓丽. NF-安全饮用水生产之有效保障, 甘肃高师学报, 200712(2), 39-42.

[12] 王桂良,孟仟祥,陈建兰, 张力. 柱色层族组成分离方法对黄芪化学成分的分析, 甘肃科学学报, 2007, 19(2), 46-49.

[13] 马明广, 魏云霞, 张媛, . 白银斜发沸石的改性及对对硝基苯胺的吸附, 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7), 2061-2062.

[14] 马明广, 魏云霞, 张媛, . 对硝基苯酚在不溶性腐殖酸中的吸附行为,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3(1), 63-70.

[15] 张国福, 王喜存, 彭亮, 贺殿, 刘玲玲, 张力. 苯巴比妥合成方法的绿色化研究, 甘肃高师学报, 2007, 12(2), 37-38.

[16] 李雪, 朱彦荣,幸亨泰. 兰州百合的核型分析, 甘肃高师学报, 2007, 12(2), 43-44.

[17] 刘玲玲, 张国福, 张力. 气相中前过渡金属正离子乙炔络合物M(C2H2)+(M=Sc,Ti,V)的振动频率计算分析, 甘肃高师学报, 2007, 12(2), 49-51

[18] 王桂良,李生英,陈明凯. 柱色层族组成分离方法对黄芪中脂肪酸和脂肪酸酯的研究, 甘肃高师学报, 2007, 12(5), 42-45.

[19] 何丽君,王永红, 叶鹤琳. STS教育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 甘肃高师学报, 2007, 12(5), 1 01-102.

[20] 文婕英, 张应年, 刘玲玲, 叶鹤琳, 朱彦荣. 酸碱混合溶液中[H+]计算方法, 甘肃石油和化工, 2007, 21(4), 46-49.

[21] 文婕英. 关于卤代烃取代反应历程的判断, 甘肃教育, 2007, (10B), 63-64.

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年会论文集发表论文(20篇)

[1] 李生英,陈明凯,王永红,何丽君,高锦章,杨武. PPy/SnO2复合纳米粉的制备及其光谱特性, 200720-23.

[2] 何丽君,王永红. 无机化学实验室绿色化的途径, 2007250-263.

[3] 徐飞. 无机化学实验中三废的绿色化处理, 2007270-30.

[4] 白林. 聚焦微波促进水溶液中Pd/C催化的四苯硼钠与溴代芳烃的Suzuki偶联反应研究,200740-41.

[5] 陈明凯,白林, 贾斌, 段兰桃. 微波促进壳聚糖催化Knoevenagel的环境友好反应, 200742-43.

[6] 魏云霞, 马明广. 活性炭负载磷钨杂多酸催化合成异丁醛乙二醇缩醛, 200757-61.

[7] 李康兰,张力. 超声波辐射促进对溴苯胺的合成, 200762.

[8] 朱彦荣,李雪. 2, 4, 5-三芳基取代咪唑衍生物的简便合成, 200767.

[9] 张力,白林, 李康兰. 化学实验的绿色化研究——色谱, 200768-69.

[10] 张国福.微波辐射技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进展, 200770-74

[11] 霍彩霞,王荣民,任建坚. 头孢他啶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200792-93.

[12] 马明广,魏云霞. 色谱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007127-129.

[13] 刘玲玲. 密度泛函方法对部分过渡金属正离子乙炔气相络合物的振动频率分析, 2007177-178.

[14] 王永红. 纳米金刚石在润滑技术中的应用, 2007225-227.

[15] 张建,李康兰. 纳米TiO2制备和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 2007228-231.

[16] 叶鹤琳. 静态法评定阻垢性能的影响因素及改进, 2007249-251.

[17] 高天鹏, 李雪, 张庆. 生物技术是实现绿色化学和环境友好的有效途径, 2007264-269.

[18] CHANG Guo-hua, ZHANG Qing, YUE Bin. Effects of Pb2+ on 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supercoiled DNA, 2007274.

[19] 王桂良, 许世红. 问题驱动、内容结构引导的化学教学论教学, 2007293-295.

[20] 岳斌. 如何做一名好的实老师, 2007296-298.

2. 出版教材与专著

[1] 李生英,白林,徐飞编. 无机化学实验,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5

[2] 李生英,许世红, 何丽君编. 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7.7

3. 获奖

[1] 张国福等主持完成的课题交流示波极谱滴定法在电镀与环保中的应用研究”20079月获甘肃省环保科技二等奖。

[2] 李生英200712月获第十四届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

[3] 李康兰20075月荣获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

4. 科研项目鉴定与专利

[1] 李生英, 高锦章, 张应年, 徐飞, 何丽, 杨武.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甘肃省教育厅资助项目(0310B-08)2007525通过省科技厅鉴定(甘科鉴字[2007]101),成果水平:国际先进。

[2] 梁慧光, 冯连生, 张浩波, 高波, 李生英, 赵军, 赵国虎. 稀土元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及配方研制, 甘肃省教育厅项目(0620936)2007930通过甘肃省科技厅鉴定(甘科鉴定字[2007]305), 成果水平:国内领先。

5. 承担科研项目

目前承担合作申请获得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3项,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

[1] 李生英, 徐飞, 何丽, 王永红, 许世红, 张应年. 导电聚合物/半导体纳米复合光催化材料的研制及应用, 甘肃省教育厅第二批科研项目(0611B-01). 经费自筹. 起止年限:2006-2008

[2] 李生英, 许世红, 徐飞, 常国华, 魏云霞, 何丽, 王永红. 新型共轭聚合物光催化材料的研制及应用,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2010), 资助经费: 2.0万元。

[3] 李生英, 张应年, 陈明凯, 冯晶晖, 李琳娜, 汪晓艳. “桑泽烟剂农药的产业化与新品种的研制, 兰州市2007年科技计划项目 (07-3-072007-2010), 资助经费:5.0万元。

[4] 王进贤,白林,等. 羰基烯基化的新合成方法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2057208625.0万元,2006.1~2008.12)。

[5] 白林, 张力, 吕亚娟, 文婕英, 李康兰. 新型多环含氟液晶材料的绿色合成及应用研究,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项目(No.0511-011.0万元,2006.1~2008.12)。

[6] 白林, 张力, 文婕英, 李康兰,陈明凯,吕亚娟, 朱彦荣. 新型多环含氟液晶材料的绿色合成及应用研究,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ZS061-A25-0591.0万元,2007.1~2008.12

[7] 王桂良. 中草药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 甘肃省教育厅资助项目(0511B-02). 经费自筹, 起止年限:2005-2007

[8] 何丽. 纳米催化材料绿色合成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甘肃省教育厅资助项目(0511B-01). 经费自筹, 起止年限:2005-2007

6. 学术交流情况

1)一年来先后邀请校外专家作学术报告10次:

[1]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高分子与有机固体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CBrite公司高级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巩雄博士,塑料光电子学研究进展

[2] 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甘肃省化学会理事长、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维民研究员,材料表面微/纳米结构制备及其超疏水性能研究(甘肃省化学会年会报告)

[3] 甘肃省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涂永教授,季碳的构建及其在生物碱合成中的应用(甘肃省化学会年会报告)

[4] 甘肃省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无机学科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刘伟生教授,稀土功能配合物的研究(甘肃省化学会年会报告)

[5] 甘肃省化学会副理事长、省部共建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雷自强教授,白色污染与治理(甘肃省化学会年会报告)

[6]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环境材料和生态化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王爱勤研究员,凹凸棒粘土的高值化利用(甘肃省化学会年会报告)

[7] 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乔世俊高级工程师,光催化降解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甘肃省化学会年会报告)

[8] 国土资源部兰州矿产资源监督监测中心陈月源高级工程师,我国勘察地球化学的主要成果及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的发展和展望(甘肃省化学会年会报告)

[9] Thermo Fisher 成都办事处孙明英高级工程师,“ThermoFisher元素分析仪器研究进展(甘肃省化学会年会报告)

[10]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杨军峰教研员,走进高中化学新课程(甘肃省化学会年会报告)

2一年来重点学科组教师先后作学术报告2次,在2007年学术交流月中提交并交流论文31篇:

[1] 白林教授为全校学生作了绿色化学与生活的专题报告。

[2] 甘肃省化学会第25届年会上,我系白林教授代表绿色化学实验与教学研究所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微波促进环境友好的Suzuki偶联反应与酯化反应研究的报告。

3)一年来重点学科组教师先后外出参加学术研讨会2次:

[1] 20075月,白林教授参加第八届国际绿色化学研讨会,研究所提交学术论文 3 篇;

[2] 200711月,李生英教授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纳米科技研讨会并提交学术论文 1 篇。

  四、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

  在人才培养上,我们把重点放在“化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上。现有在校本科生136人,专科生752名。为了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人才,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和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3级的24名本科生中,有2名考上研究生。有3名学生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李生英,许世红,何丽君,王永红,徐 飞等人完成的教改课题“新课改下高师无机化学课程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教育厅级)许世红副教授主讲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何丽君讲师主讲的《无机化学实验》课程被评为校级资助精品课程。

  五、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虽然我们的重点学科建设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是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

1、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发挥不均衡。

2、学科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学术队伍来说,青年骨干教师偏少,年龄结构需要优化;缺少省级以上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对重点学科的长远发展和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有一定影响。从科研水平来说,科研项目的级别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还没有自己的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市级的科研项目也偏少;科研论文的层次还需要提高。

3、学科建设的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由于财力的限制,加上课题级别不高,难以获得足够的基金支持,使得对实验室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仪器设备不足,尤其缺少最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如1HNMR(核磁共振)、MS(质谱)等;图书资料、情报信息网络等都需要加强。

  六、今后的措施

  为了更好地建设好重点学科,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1、重点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青年学科建设带头人。我们将通过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系上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来提高和优化学科队伍的学术水平、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等。

2、加强重点学科的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改善实验室的软、硬条件,加强系上图书资料室的建设,为学生实验和教师科研创造更好的条件。

3、积极争取上级教育和科研主管部门的扶持,加大项目的建设力度。